王梓鈞 作品
0436【世間悲歌】(第2頁)
在科學的選育之下,培育穩定良種的速度,遠比民間碰運氣更快。
民間如果需要一百年時間,朱院長可能幾年就搞定。
……
關於劇作家,魏泰推薦了一個小老頭兒。
“老朽拜見大元帥!”
此人叫做張居厚,仁宗朝三次拜相的張士遜,正是張居厚的叔祖。
論輩分,張居厚還是陳與義的遠房舅舅。
張士遜做宰相積累了大量錢財,但早就搬去東京定居。長子是個清官,次子是個宅男。特別是次子,三十年不去做官,就宅在家裡練書法,被宋神宗評價為本朝草書第一。
張家祖宅在老河口,家產由張居厚的祖父繼承。
張居厚的父親是庶子,分家時沒拿到多少,帶著妻兒移居襄陽,買了幾個店鋪做生意。
也算小富之家。
張居厚的兄長做官去了,他自己死活考不上進士,留在襄陽打理家產,而且特別喜歡聽戲,漸漸開始自己創作。
“老先生可有把劇作帶來?”朱銘問道。
“回稟大元帥,全部帶來了。”張居厚連忙捧上一摞劇本。
“且稍待。”
朱銘讓這老頭兒坐下等著,親自閱讀那些劇本。
只細看一個劇本,剩下的粗略翻閱。
全改編自歷史故事,內容比較正經,宣揚忠孝思想,也偶有諷刺現實的。這老先生的劇本,之所以在襄陽受歡迎,除了唱段寫得好,還加入大量俚語和笑料,可稱得上是雅俗共賞。
“寫得極好。”朱銘點評道。
張居厚一直都想求官,可惜除了創作劇本,他也沒有別的本事。
估計是以為朱銘喜歡聽戲,張居厚連忙說:“老朽家中養著一些優伶,大元帥若是喜歡聽戲,不妨選幾個到府上候用。”
宋代的雜劇,屬於唐代歌舞劇和參軍戲的融合。
參軍戲類似古代小品,跟歌舞劇融合之後,奠定中國古代戲曲的基本形式。即有歌有舞,有唱詞有唸白,後世戲曲都是宋元雜劇的子孫。
朱銘問道:“可否把雜劇寫得市井一些?”
張居厚說:“老朽的雜劇,已經寫得很市井了,所以襄陽百姓都喜歡看。”
朱銘搖頭:“我欲讓將士們看戲,既為軍中娛樂,又可聚攏軍心。還要教導將士知道忠義,教導將士們善待百姓。你可以理解為,雜劇要展現趙宋皇室昏聵無能,天下百姓都苦不堪言。我舉義旗,便是要帶著軍民過好日子。軍民是一體的,士卒來自民間,百姓過得不好,士卒就過得不好。士卒過得不好,百姓也要受兵戈之難。這些士卒,大部分來自鄉下,雜劇要寫得貼近農民。”
張居厚張張嘴巴,欲言又止,這要求也太高了吧。
整理措辭之後,張居厚說:“大元帥,老朽從小生活在襄陽城中,即便出城也是遊山玩水。對城中市井小民,老朽倒還熟悉得很,可卻不知道農民與農事。驟然為農民出身的士卒寫雜戲,恐怕難以下筆,寫出來他們也不喜看。”
朱銘問道:“老先生今年貴庚?”
張居厚回答:“五十有二。”
“身體可還健朗?”朱銘又問。
張居厚說:“還過得去,能吃能睡,能走能唱。”
朱銘說道:“那就請老先生去軍中走訪,採風記錄士卒的生活與遭遇。先寫兩部雜劇,一是漢中起兵,二是流民墾荒。要體現官府無道,百姓困苦,起兵造反是順應民意。還要體現在我父子治下,百姓生活得更好。最好還能有一些情愛,因為官府盤剝,有情人難成眷屬,就是生離死別那種。”
民間如果需要一百年時間,朱院長可能幾年就搞定。
……
關於劇作家,魏泰推薦了一個小老頭兒。
“老朽拜見大元帥!”
此人叫做張居厚,仁宗朝三次拜相的張士遜,正是張居厚的叔祖。
論輩分,張居厚還是陳與義的遠房舅舅。
張士遜做宰相積累了大量錢財,但早就搬去東京定居。長子是個清官,次子是個宅男。特別是次子,三十年不去做官,就宅在家裡練書法,被宋神宗評價為本朝草書第一。
張家祖宅在老河口,家產由張居厚的祖父繼承。
張居厚的父親是庶子,分家時沒拿到多少,帶著妻兒移居襄陽,買了幾個店鋪做生意。
也算小富之家。
張居厚的兄長做官去了,他自己死活考不上進士,留在襄陽打理家產,而且特別喜歡聽戲,漸漸開始自己創作。
“老先生可有把劇作帶來?”朱銘問道。
“回稟大元帥,全部帶來了。”張居厚連忙捧上一摞劇本。
“且稍待。”
朱銘讓這老頭兒坐下等著,親自閱讀那些劇本。
只細看一個劇本,剩下的粗略翻閱。
全改編自歷史故事,內容比較正經,宣揚忠孝思想,也偶有諷刺現實的。這老先生的劇本,之所以在襄陽受歡迎,除了唱段寫得好,還加入大量俚語和笑料,可稱得上是雅俗共賞。
“寫得極好。”朱銘點評道。
張居厚一直都想求官,可惜除了創作劇本,他也沒有別的本事。
估計是以為朱銘喜歡聽戲,張居厚連忙說:“老朽家中養著一些優伶,大元帥若是喜歡聽戲,不妨選幾個到府上候用。”
宋代的雜劇,屬於唐代歌舞劇和參軍戲的融合。
參軍戲類似古代小品,跟歌舞劇融合之後,奠定中國古代戲曲的基本形式。即有歌有舞,有唱詞有唸白,後世戲曲都是宋元雜劇的子孫。
朱銘問道:“可否把雜劇寫得市井一些?”
張居厚說:“老朽的雜劇,已經寫得很市井了,所以襄陽百姓都喜歡看。”
朱銘搖頭:“我欲讓將士們看戲,既為軍中娛樂,又可聚攏軍心。還要教導將士知道忠義,教導將士們善待百姓。你可以理解為,雜劇要展現趙宋皇室昏聵無能,天下百姓都苦不堪言。我舉義旗,便是要帶著軍民過好日子。軍民是一體的,士卒來自民間,百姓過得不好,士卒就過得不好。士卒過得不好,百姓也要受兵戈之難。這些士卒,大部分來自鄉下,雜劇要寫得貼近農民。”
張居厚張張嘴巴,欲言又止,這要求也太高了吧。
整理措辭之後,張居厚說:“大元帥,老朽從小生活在襄陽城中,即便出城也是遊山玩水。對城中市井小民,老朽倒還熟悉得很,可卻不知道農民與農事。驟然為農民出身的士卒寫雜戲,恐怕難以下筆,寫出來他們也不喜看。”
朱銘問道:“老先生今年貴庚?”
張居厚回答:“五十有二。”
“身體可還健朗?”朱銘又問。
張居厚說:“還過得去,能吃能睡,能走能唱。”
朱銘說道:“那就請老先生去軍中走訪,採風記錄士卒的生活與遭遇。先寫兩部雜劇,一是漢中起兵,二是流民墾荒。要體現官府無道,百姓困苦,起兵造反是順應民意。還要體現在我父子治下,百姓生活得更好。最好還能有一些情愛,因為官府盤剝,有情人難成眷屬,就是生離死別那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