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梓鈞 作品

0176【活字印刷】(第2頁)

  一分錢沒花,三十斤鉛到手。

  朱銘又騎馬去打碗鋪子,不但買到了錫,而且還買到了銻。

  當然,只能少量購買,用來做實驗而已。

  真要大規模鑄造活字,還得讓外地礦監供貨。最近的是洛陽阜財監,那裡在鑄造銅錢,鉛活字的原材料,恰好也是鑄造銅錢的材料。

  朱銘又利用手中權力,徵召了幾個銀匠。

  借用銀鋪裡的小爐子,實驗鉛活字的最佳配比。

  先隨便搞個比例:鉛80%、錫19%、銻1%。

  第一爐煉出,倒進模具當中,鑄造出20枚活字,觀察其冷卻後變形情況。再讓銀匠隨便雕刻花紋,略微加熱,或者扔進冰塊,然後當做印章蓋下,仔細觀察變形情況。

  最費錢的便是冰塊,從康國公府弄來。

  兩天煉一爐,每次都調整配比。

  還要詢問銀匠的感受,哪種活字刻起來最順手。

  一直搗鼓了四十多天,都已經入冬了,朱銘通過各種實驗數據,對比之後基本確定鉛活字配方。

  然後,直接給皇帝寫密奏,請求洛陽阜財監幫忙鑄造活字。

  不用把原材料調來東京,直接將規格發過去,讓阜財監把活字鑄造出來。反正那裡經常停工(缺銅),鉛錫銻卻綽綽有餘,而且爐子、工匠都不缺,活字模具能輕鬆製作。

  大雪封路之前,第一批三萬枚活字,悉數運抵國子監書庫。

  全是白板,沒刻字的。

  而且鑄造得非常敷衍,純粹就是糊弄了事兒,朱銘還得讓刻字工細緻打磨。

  在這期間,朱銘也沒閒著。他甚至把太學生拉來,統計市面上各種書籍的文字出現頻率,將所有漢字劃分為:常用字、備用字、選用字、罕見字。

  出現頻率越高的文字,製作活字時就得多刻。

  隆冬,太學生們忙著年考,朱銘得趕緊安排工作,然後回到太學做監試官。

  把黃藹叫來,朱銘問道:“那些活字都打磨好了?”

  黃藹回答:“人手不夠,只磨好四千多枚。阜財監鑄造得太糙了,毛邊扎手,能把工匠的手指割破。”

  “我會寫密奏告狀,”朱銘說道,“多選幾個工匠,一邊打磨一邊刻字。”

  黃藹為難道:“年底忙碌,需要雕版印刷的公文太多。”

  朱銘問道:“十五個刻字工,能夠湊齊嗎?”

  黃藹說道:“最多撥出十個,否則難以完成朝廷的差事。”

  “十個也行,”朱銘吩咐道,“你再去民間的印刷行,徵召二十個刻字工,每日給他們半價工錢。”

  朱銘還是挺大方的,像這種徵召,一般只是管飯,半文錢也不會給。

  至於是否有人會剋扣,呵呵,朱銘正好藉機整頓。

  官方工匠,再加上民間工匠,一共三十個刻字工,被叫到朱銘面前安排工作。

  “這種字體,叫做明體字,印刷時清晰明白。”

  “字的大小,叫做字號。活字不夠,暫時只刻兩種,一種用於印刷正文,一種用於印刷註釋。”

  “這些是標點,用於斷句。暫時只刻逗號和句號。”

  “這些是字表,分常用、備用、選用、罕見四種,刻好了各自歸類,排字時方便取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