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梓鈞 作品

0158【加入炭行】(第2頁)

 王安石推翻了孟子、荀子等人的觀點,直追孔子的“性相近,習相遠”。他認為天性無所謂善惡,既不善,也不惡,純靠後天學習。

 繼而,又說義與利並不對立,而是可以統一的。

 公利便是大義,為國理財談的是利,其結果卻是義。還說“一部《周禮》,理財居其半,周公豈為利哉?”

 又說楊朱只知利己是不義,墨子只知利人是不仁,利人利己相結合才是仁義。

 陳淵最近還在繼續寫文章,“義利篇”就快寫完了,大量引用王安石的觀點。

 但有一樣,陳淵不支持王安石。

 他認為“義在利之先”,而王安石認為“利在義之先”。

 王安石太過激進,說人有常性、長壽、常產,又不受騷擾盤剝,才能有良好的道德情操。沒有安定的物質生活,人就不可能有好的道德,沒有好的道德社會就會動亂。

 可以簡單的概括為:窮逼沒資格談義!窮逼別來扯道德!朝廷必須把窮逼變少,再通過道德教化,君子才能變多,社會才會安穩。

 這個觀點,讓陳淵感到極度不適。

 君子固窮還講不講?

 這位商賈,下午就來拜訪朱銘,一直聽陳淵講了三個小時。

 最後他作揖道:“先生真乃大儒,俺有一子,在府學讀書,不知能否拜於先生門下?”

 “可以,”陳淵微笑道,“別的商賈子弟,也儘可來求學。”

 商人說:“俺是炭行行首,回去便與他們說,讓炭行商賈都送子弟過來拜師。”

 商賈看重的當然不是什麼學問,而是一種社會認同。

 雖然社會風氣日趨逐利,對商賈也越來越寬容。但底色依舊是歧視,盤剝起來毫無心理負擔,只把商人當成撈錢的工具。

 所以才有徐驤的父親,帶著貨物到汴梁經商,看到進士排隊從東華門走出,感嘆道:“生子當如此。”於是不再做行商,只保留一些店鋪,全心全意培養兒子讀書科舉。

 又有納粟買官的牛監簿,每月靠收房租就賺千餘貫,還另有無數財產。卻自嘆“身跡塵賤,難近清貴”,到處拜訪名師、結交名士,瘋狂砸錢招待讀書人,最後捐糧買了一個小官,每天樂滋滋的去打卡上班。不但不貪,還倒貼錢把工作做好。

 眼前這個商人,覺得陳淵願意為商賈說話,陳淵的學問肯定是好的,於是就把兒子送來拜師。

 聽到朱銘的腳步聲,陳淵起身說:“探花郎回來了,伱們自去交談。”

 商人連忙朝著朱銘作揖:“小民車貴柔,拜見朱學正!”

 朱銘微笑說:“車行首請坐。”

 車貴柔捧出木盒,扯下紅布,拉開盒蓋:“朱學正仗義直言,為我等炭商彈劾貪官,竟被官家罰俸兩月。東京炭商皆傾慕之至,略備薄禮,不成敬意。”

 盒子裡躺著兩塊金餅,大約價值二百貫。

 北宋末年金價極高,一兩金子,至少價值20貫以上,有時甚至能達到30貫。

 朱銘瞥了一眼,將黃金推回去:“不必了。”

 車貴柔說道:“此非俺一家之禮,乃炭行商賈所共進。”

 朱銘也沒說收不收下,轉而問:“此次炭行罷市,打算罷多久?是為了抬高炭價嗎?”

 車貴柔說:“石炭司一邊逼著俺們低價賣炭,一邊禁止外地炭商賣貨給俺們。炭行罷市,不為抬價,只為能夠平價進貨。外地炭商也退無可退,只能相約一起罷運。請朱學正,再上疏彈劾石炭司!”

 朱銘笑道:“原來這兩塊金子,我還不能白收,須得再幫你們上疏。”

 “豈敢,事成之後,還另有謝禮。”車貴柔說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