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梓鈞 作品

0083【王炸】(第2頁)

  陸提學問道:“如此間作之法,等於只種了半畝玉米,也能畝產一石?”

  “或許不到一石。”朱國祥說。

  他是按建國初期數據來推斷的,新中國剛建立那些年,沒有良種,沒有化肥,玉米平均畝產62公斤多一些,差不多就是宋代的一石。

  至於幾十年後嘛,畝產800多公斤的玉米都有。

  穿越帶來的種子再退化,估計也就退化到建國初的水平。

  宋代北方的好田,畝產也有一兩石,個別還能達到兩石半。可如果換成貧瘠山地,粟米、高粱就畝產不足一石了,強行種小麥甚至只產三四十斤。

  更何況,眼前這塊玉米地,還套種了其他作物,加起來的產量非常嚇人。

  陸提學說道:“待玉米、紅薯收穫之後,你送一些種子到興元府,提學司明年會搬到興元府辦公。”

  利州路的轄區範圍,大概就是川北一帶,以及陝西的秦嶺以南地區,還沾著一點點甘肅地界。

  其政治中心,此時已經遷到漢中,但軍事中心依舊在四川廣元。教育部門(提舉學事司),明年也會遷到漢中。反正亂得很,幾套班子互不統屬,平時也不怎麼交流。

  陸提學又問向知縣:“伱的職田還剩多少?”

  “不到兩百畝,”向知縣抱怨道,“茶湯錢也一直沒補足。”

  向知縣的職田滿額為兩頃,不屬於他,屬於知縣這個職位。但職田早就被侵佔了,甚至搞不清楚是被誰侵佔的。

  這種情況極為普遍,朝廷的解決辦法是:一點職田都不剩的,每月補發11貫茶湯錢。有職田但收入不足10貫的,補足10貫茶湯錢。(以上條例,只適用於選人,京朝官補得更多。且實際很難操作,經常發不足茶湯錢。)

  陸提學才不管向知縣的茶湯錢,只說道:“汝身為本縣父母,當以身作則。明年拿錢出來,找朱先生買些種子,按他的法子種植玉米紅薯,就種在你的職田當中。或許種子不夠,就先種兩三畝吧。”

  “是!”向知縣對此無所謂。

  陸提學又說:“我的職田,先種五畝。”

  “五畝可行。”朱國祥立即答應,他還要留下種子,在大明村和上白村推廣。

  陸提學又闡述自己的政治理念:“這治民不可強迫,否則百姓必生疑慮。推種作物,當在官員職田先種。若能豐收,士紳必定趨之若鶩。士紳豐收,小民則紛紛效仿矣。如果不能豐收,損失者也無非幾畝職田,對士紳小民並無害處。”

  向知縣讚歎道:“提學高見!”

  聽到這番言論,朱銘對陸提學的評價又高了許多。此人除了偶爾不著調,施政倒是沉穩有章法,至少不會腦子一熱就瞎搞。

  玉米還沒抽穗,沒啥好看的,再打聽幾句,陸提學就參觀茶山去了。

  還在白三郎的碧雲亭,用靈泉之水煮茶喝——好吧,這位老兄又在遊山玩水。

  陸提學對朱國祥說:“把玉米紅薯的套種之法,還有如何播種、施肥等等關竅,皆寫成文章交給我。種子我會給錢,文章我也要給潤筆。”

  “一天時間,當可寫完。”朱國祥說道。

  陸提學又對朱銘說:“你也給我幾篇文章,詩詞歌賦也好,經義古文也罷。直接舉薦你做太學生,恐怕難有音訊,若是有些好文章就易辦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