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梓鈞 作品

0973【河北雜記】(第3頁)

    他帶著民夫押送錢財繼續北上,過拒馬河來到遼國故地。

    都說這裡被金國給打爛了,剛收復時千里無人煙,只在城鎮周邊有農民耕種。宗武卻發現許多新興村落,一問才知道是南邊遷來的,黃河工程搬遷了很多村鎮,其中一半都被遷到拒馬河以北。

    也有村落番漢雜居,一邊放牧,一邊種地。

    那些奚族、契丹族、渤海族、女真族百姓,雖然都學會了說漢話,還必須留漢人的髮髻,但依舊保留著一些異族風俗。

    宗武在一個村子歇息,負責招待他的村老是個契丹人。

    說是村老,其實還不到五十歲。

    這裡的年齡結構很畸形,遼金時期的連年災荒戰亂,讓各族老人都死得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那契丹族村老對宗武說道:“放牧的越來越少,種地的越來越多。你看村外那些地,幾年前有一半用來放牧,現在都改種豆子了。勸農官說頭幾年種豆子,可以增加肥力,三五年之後就能改種麥子。”

    宗武本來對契丹人有極深的成見,但眼前這個村落,卻已經半漢化了,跟漢族百姓沒啥大的區別。

    “村裡的孩童比大人更多。”宗武說出自己看到的現象。

    契丹族村老笑道:“三年免稅,兩年賦稅減半,家家戶戶都有餘糧,日子比在遼國、金國更好。官府也鼓勵我們生孩子,生一個孩子就免徵三畝地一年的糧賦,孩子成年了落戶口還有獎勵。”

    宗武又問:“各族都在通婚嗎?”

    契丹族村老點頭說:“官府不準同族通婚,契丹人跟奚人通婚可以,跟漢人通婚也可以,就是不準契丹人跟契丹人通婚。各族男兒都喜歡娶漢家女子,把她們娶回家能幹得很。又會採桑養蠶織布,又會幫忙伺候農田。可惜漢家女子不多,哪家的小娘成年了,上門提親的能把門檻踩爛。”

    “那可都成了寶貝。”宗武笑道。

    契丹族村老說道:“可不是寶貝?我那小兒媳就是漢家女子,養蠶養得可好了,紗也紡得很漂亮。我從來不捨得讓她乾重活,洗碗煮飯都讓奚族的二兒媳來做。這漢家女子就是不一樣,我讓大孫子去學種地,她卻讓我大孫子去讀書,說是今後能考進士做相公。”

    宗武驚訝道:“這裡還有村塾?”

    契丹族村老解釋:“隔壁村有村塾,走七八里路就到了。以前荒蕪的時候還有狼,被咱幾個村聯手打死完了,小孩子自己去讀書也不怕。”

    閒聊兩個小時,宗武跟村老一起用飯。

    他發現,在這裡生活的平民,比南方很多地方都更輕鬆愜意。

    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土地,但必須自己耕種,因為招不到佃戶。

    缺點是生活物資不足,買鹽、買醋也要走很遠的路。偶爾有貨郎下鄉,必定成為焦點,受到村民的熱情接待。

    甚至就連私鹽販子,官府都睜隻眼閉隻眼。

    根本不用幾代人,由於番漢雜居,而且禁止同族通婚,第一代異族就已開始自動漢化。

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