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誰與歸 作品

第二百八十二章 陛下說完了,可有人有異議?(第3頁)

    造反這種事,繞不開一個問題,那便是戚繼光,戚繼光領著十萬銳卒鎮守在薊門,造反就要面對戚繼光和他的十萬雄兵。

    皇帝知道此事,卻不追查,那這案子,是查還是不查?

    從刑名上講,買兇殺人,那是大罪,可從朝堂的角度去看,這事兒就完全不能那麼看了,要是追究王謙的責任,那豈不是說同情張四維?

    陳言平為何不說明白,他可不想彈劾王崇古背上一個同情張四維的罵名。

    張四維的名聲惡臭,連復古派都覺得張四維的鬥爭手段,實在是太小兒科了,大火焚宮根本不可取,大明是火德,皇帝壓根就不怕火,成祖皇帝遷喬新居四個月,三大殿燒了,武宗皇帝甚至親手點了乾清宮,世宗皇帝道爺更是兩次經歷大火。

    大明火德,燒是殺不死皇帝的,得落水。

    廷臣一下子就有些宕機了,根本沒法處置。

    “臣約束家人不嚴,乞骸骨歸鄉。”王崇古選擇了體面,既然這事已經被人知道了,那就致仕好了,現在家裡大把的餘財,富的王崇古都有點心驚膽戰,直接致仕歸鄉,遊山玩水寄情于山水之間。

    “不準,當時張四維又沒死,此事不必再議。”朱翊鈞做了處置,這件事就到文華殿打住,也不用再議論了,再議論,朱翊鈞就說自己早就察覺到了張四維的謀逆之心,授意王謙做的,他倒是要看看,廷臣們怎麼接招。

    有些事的確不適合刨根問底,王謙意欲毒殺張四維,和高啟愚南衙應天府鄉試之中,出《舜亦以命禹》考題一樣,都是不能深入追究的問題,有些事,只能這麼稀裡糊塗的糊弄過去了。

    不能都查,萬一查出點什麼來呢。

    彈劾王謙毒殺張四維,還不如彈劾王崇古陰結虜人,畢竟王崇古和三娘子關系真的不錯。

    這件事戛然而止,陳言平不是誣告,自然不會有誣告反坐,王崇古致仕自然不準,至於王謙所為,大家都知道王謙是這樣的人就是了,張四維乾的是謀逆的大事,王謙也是為了自己九族的腦袋。

    海瑞上奏請命反貪,而且是常態化的反貪抓贓,按照朱翊鈞的想法,直接啟動大告發進行反覆,就是父告子、子告父,任何有價值的線索,只要提供給朝廷就能得到恩賞,可是皇帝的亂命,被海瑞給否決了。

    大告發其實很不好用,因為會誣告成風,的確可以找出這些個蠹蟲,也容易誤傷善類,而且這種手段,會被廣泛利用到官場傾軋之中,朝廷本就僵化,效率低下,在傾軋中增加內耗,效率會更加低下,得不償失。

    這個時候,不擇手段善於收買的王謙,就是一個很合適的人了,哪怕是重用酷吏,也好過大告發造成的惡劣影響。

    朱翊鈞最終認可了海瑞的說法。

    高拱上了一道奏疏,高拱病了,而且病的很重,挺過了上一個冬天,但是命不久矣,高拱上奏,說的是反貪事兒,高拱最大的政績,就是反貪,高拱將自己反貪的經驗寫成了一本奏疏,遞交到了朝廷。

    高拱還是那個倔老頭,他明確的告訴皇帝,隆慶六年他要廢掉司禮監,完全是看皇帝不中用,得虧天幸皇帝迷途知返,大明中興有望。

    萬曆皇帝在隆慶四年就已經出閣讀書了,除了識字之外,其他進度堪憂,高拱這都病重了,仍然看不上當初的萬曆皇帝,不弘不毅的餒弱懦夫。

    他還是不認為張居正的考成法除姑息之弊是行之有效的,的確現在朝廷的升轉,不再依靠各自的人情,但是現在的升轉,完全看他張居正的臉色,你是張黨,你就升官,你不是張黨,你就沒法升官。

    前首輔覺得張居正並沒有除姑息之弊,和他包庇晉黨一樣,張居正在包庇張黨,日後張黨怕是會和晉黨一樣僭越主上威福之權,還請皇帝留心此事。

    朱翊鈞看完了高拱的奏疏,看著呂調陽說道:“朕知道為何先生寧肯棄朕而去,也要去西山丁憂了,先生唯恐高拱所言之事發生,故此執意丁憂。”

    皇帝硃批高拱的奏疏,也是此意:卿所言先生亦慮,故執意丁憂致仕以避,卿且安心養病,朕遣大醫官前往,大醫官醫術精湛,且看大明再興。

    高拱不是個佞臣,但是朱翊鈞就是不喜歡這個倔老頭。

    高拱還不能死,他得看著,看著大明中興,看著大明一點點變好,死也要他死的心服口服才是。

    兵部尚書譚綸則上了一道奏疏,說的內容則有點古怪,說到了邊方的一件事,叫枕戈待旦,是物理意義上的枕戈。

    晚上睡覺的時候,不要脫甲冑,記得把武器放在順手就能拿到的地方。

    這就是九邊軍兵的老兵會對新兵說的一句話,因為真的很危險。

    邊防墮,人心玩愒日久,經費乏,尚以虛文塞責,蓋其壞非朝夕之積矣,除其弊非一日之功。

    譚綸的奏疏提出了一個辦法,整飭軍備的辦法和標準,現在朝廷不再欠餉,邊方以營堡推進,則以營堡考成,效則慶賞,不效威罰,此數年,以求武備振奮。

    開邊,戰線,就是朝廷給出的慶賞威罰的考成標準,營堡推進,步步為營,九邊軍鎮以營堡屯耕為戰法,也不要求殺傷寡眾,只要求推進軍屯衛所。

    戰線,終究是不會騙人的。

    朱翊鈞和譚綸聊了很久,最終決定以此考校九邊,京營拓土八百里,邊軍一年拓土十里,考評上上,五里為中,失守為下下問責戰敗。

    邊庭流血成海水,武皇開邊意未已。

    這條政令是不顧地方與番夷矛盾的懶政,是皇帝的窮兵黷武,也是目前朝廷能拿出最好的辦法,振奮邊軍,即便是無開拓大功,也要有戰守的能力,而不是敵人一來就躲到營堡裡,毫無戰守之心,而譚綸在奏疏裡也沒有怪罪邊軍的意思,之前朝廷經費乏,欠俸嚴重,一點銀子糧食都不給,臨戰對著天放三矢,就對得起皇帝了。

    手裡沒把米,叫雞雞都不應。

    譚綸非常不喜歡別人把王崇古定性為聚斂興利之臣,而是換了個各家中性的詞語,肩負經濟之韜略。

    維持朝廷運轉是需要真金白銀,米麵糧油這些物質基礎的,而不是空口白牙,虛文以塞責,空口白牙,是不能讓前線軍士們賣命的。

    富國強兵,興文振武,是大明萬曆新政的兩個核心脈絡。

    “大司馬又要致仕嗎?是病了嗎?”朱翊鈞略顯疑惑的問道,譚綸又要致仕,但是大醫官說譚綸身體很好,並無異常。

    “心病。”譚綸略顯氣惱的說道:“前線大捷,跟臣沒有分毫關係,可是前線軍將阿諛奉承,陛下恩賞不斷,臣實在是受之有愧,故此請辭!”

    不讓上前線打仗就算了,這邊方大捷,還要變著法的羞辱他,說他居功偉業,這日子沒法過了!

    求月票,嗷嗚!!!!!!!!!萬訂的勳章到了,嘿嘿。

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