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誰與歸 作品

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說,不敢說,不能說


  “大司寇知道朕為何執意讓先生勝任太傅嗎?”朱翊鈞看著王崇古問道。

  張居正本人都非常奇怪,皇帝為何這麼執著於給張居正加官進爵,尤其是現在要以太傅領伯爵俸祿,這明擺的要給張居正封超品伯爵,張居正不要,皇帝還要硬給。

  甚至搬出了禮法的迴旋鏢,來辦這個事兒,那麼王崇古怎麼看這件事?

  畢竟推拉了這麼久。

  王崇古思考了許久俯首說道:“元輔乃是非常人,有非常功。”

  “談一談何為非常人吧。”朱翊鈞在前往永升號的路上,閒著也是閒著,就聊一聊張居正的選擇也不錯。

  “這個是可以談的嗎?”王崇古表達了自己的疑惑,這是碰都不碰的話題,解構張居正本人,被張居正本人知道了,恐怕不得善終。

  “先生知道也無礙,既然走到了臺前做元輔,那就必然會被人打上一個個的標籤,被人評頭論足,這有什麼不能談的,天下臣民,莫不是在背後議論朕,連那茶館的柱子上,都寫著勿談國事。”朱翊鈞笑著說道。/

  作為政治人物,張居正被無數次談起,朱翊鈞也好奇王崇古到底是如何看到張居正的。

  “元輔乃非常人,臣這麼說,主要有幾個原因。”王崇古其實不願意教壞小皇帝,萬一小皇帝和張居正講筵的時候,發表了什麼不當言論,王崇古就是那個罪魁禍首。

  但是陛下在問,王崇古就不得不回答皇帝的提問,既然要講,那王崇古就會鞭辟入裡的深入分析一個人,告訴皇帝應該如何看人。

  王崇古停頓了很久才開口說道:“元輔出身世襲千戶,這個千戶的身份自然比窮民苦力要好一些,不過在興文匽武滾滾大勢一百五十年之下,千戶既無統兵,也無俸祿,元輔的父親還是個生員,多年參考未能中舉。”

  “大司寇以為看人先看出身不成?”朱翊鈞眉頭一皺,頗為不喜的說道。

  王崇古點頭,他知道皇帝不喜歡這個看出身的說法,但他還是要說,要麼不談,要麼就往深入去談,淺嘗輒止,根本就是在矇蔽君上,作為一個在做事的時候,講究上下矛盾的王崇古,在對待皇帝這件事上,總是很有恭順之心,責難陳善,應言盡言。

  王崇古繼續說道:“臣誠知其謬,但人之生性不同,有不世英才明珠蒙塵,也有庸碌之輩竊據高位,元輔先生出身並不是簪纓之家,但是其冬寒抱冰,夏熱臥火,懸樑刺股十年苦讀,一朝金榜題名,鯉魚躍了龍門。”

  “臣說元輔乃是非常人,這就是非常之一。”

  “臣竊以李樂舊事為例。”

  朱翊鈞笑著問道:“大司寇還敢提李樂的事兒,當初長城鼎建,那麼大個窟窿,還是李樂給大司寇給捅出來的,大司寇因為宣大長城鼎建的窟窿,被迫回到了宣大,堵了這個窟窿。”

  王崇古倒是滿不在意的說道:“臣沒什麼不敢說的,若是常人看,李樂的確是臣的生死仇敵,畢竟臣貪到肚子裡的銀子,又吐出來了,把這個鼎建的窟窿給堵上了,但是從臣的角度看,李樂大抵是臣的救命恩人,若非堵上了這個窟窿,怕是臣現在早已經是冢中枯骨了。”

  “若是以矛盾說論之,族黨和朝廷,甚至說是跟陛下爭奪威福之權的矛盾,在萬曆元年,還沒有充分激化,在那個時候,臣就在一個岔路口上,人活一世,沒有後悔藥可以吃,能夠找補過去的錯誤,是一件難能可貴之事。”

  朱翊鈞看著王崇古,這人說是一回事,做是一回事,心裡想的又是另外一回事。

  李樂在全晉會館答應的好好的,還要了兩個胡姬作為自己的外室,這怎麼看,都怎麼像是已經開始同流合汙,可李樂真的是光吃不練,該閱視,那是一絲不苟。

  王崇古心裡怕是要把李樂給恨死了,如果想法能殺人,李樂早已經被千刀萬剮了,王崇古這麼些年賺的錢,全都掏出來堵窟窿了,王崇古不恨才怪,但是王崇古不能讓李樂出事,李樂一旦出事,王崇古就是第一嫌疑人。

  所以王崇古只能什麼都不做。

  當然,王崇古從矛盾說的角度出發,說李樂的檢舉讓他有了一次後悔的機會等等,不過是讀書人的說辭而已。

  “復古派、古墓派,他們迂腐、冥頑不靈、固執,陛下,認為他們都是蠢貨嗎?”王崇古問出了一個問題。

  王崇古之所以提到李樂,李樂是隆慶五年進士,如果李樂不是張居正的門生,會如何選擇?

  “自然不是。”朱翊鈞十分肯定的說道,就朱翊鈞見到的所有朝臣,他們沒有一個愚蠢的,大明讀書人將近一千多萬,而每三年一次恩科,一科不過三百人,一年平均不過一百人。

  朝堂上沒有一個人是愚蠢的。

  這是朱翊鈞非常肯定的事實。

  王崇古見陛下如此肯定,心道果然如此,陛下雖然年齡小,但是絕對不好糊弄,他繼續說道:“元輔能以普通的家境,一路考到皇極殿,成為二甲第九名,館選庶吉士,是非常之人,必然是天資聰穎,我大明進士,皆是如此。”

  “他們很聰穎,他們對朝堂上的問題,知之甚詳,但是他們不能說,也不敢說,更不想說。”

  朱翊鈞看著王崇古一臉不解的說道:“哦?不能說,也不敢說,更不想說,為何不想說?那些個言官們,整日裡洩洩沓沓,怎麼就是不想說了呢?”

  “明知道大明朝這麼爛,就讓他們一直這麼爛下去嗎?”

  “對,明知道朝局已經糜爛如此,只能讓它一直這麼爛下去!因為根本沒有別的選擇!”王崇古非常確信的說道:“為什麼不想說?”

  “臣是大明刑部尚書、太子少保,可是脫了這身華袍,臣不過也是個讀書人,是個在邊方和北虜爭利的商賈,與常人有何不同?但正是有了這身華袍,哪怕是這袍子已經滿是蝨子,哪怕是官帽帶的已經滿頭的痱子,臣也不想脫了這身華袍,摘了這官帽。”

  “這身華袍和官帽,就是官身,就與常人不同。”

  “拼了命的終於考中了進士,不就是為了這身官袍?國朝糜爛的原因,所有人都清楚根源所在,但是就是不想說。”

  “以貪腐為例,別人都貪了,我剛當了進士,我跟著一起貪就是,為什麼要說?捅破了這層窗戶紙,對自己有利嗎?顯然沒有。”

  “所以不想說。”

  “大司寇所言有理。”朱翊鈞停下了腳步,站在永定河畔的橋上,看著河面的冰凌,沉默了很久,才認可了王崇古的觀點。

  科舉,是大明實現階級躍遷的通道,一千多萬人在裡面卷,捲到皇極殿參加殿試的不過三百人,到了殿試,已經完成了階級躍遷,從小民變成了青天大老爺。

  在實現了階級躍遷後,背叛階級的代價是極為昂貴和沉重的,而且只有背叛階級的個人,沒有背叛階級的階級,為了自己的階級張目,理所應當。

  你元輔不拿,次輔怎麼拿?內閣不拿,廷臣們怎麼拿?廷臣們不拿,京堂怎麼拿?

  所以,幾乎所有人都不想說,因為那在背叛階級,但是張居正想說,考中進士,就開始說,到了嘉靖三十二年,甚至罵到了道爺頭上,說道爺專事焚修,不顧朝臣。

  “為何不能說呢?”朱翊鈞繼續問道,不想說,是不想背叛階級,更是謀求私利,那麼不能說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