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誰與歸 作品

第九十二章 此物甚好,送於首輔先生使用(第3頁)

  李太后非要給他爹從外廷拿銀子,這件事本身就是公私混淆定義不明引來的不必要的爭執。

  他的窗邊放著一臺千里鏡,這臺千里鏡,也是皇帝御賜好物,卻是看得遠,看得清,有一次,張居正拿這千里鏡看了一眼月亮,月亮略微有些泛紅,上面並沒有廣寒宮,自此以後,這千里鏡就多了仰望星空的作用了。

  最近最讓張居正頭疼就是武清伯李偉要錢修房子的事兒了。

  次日的清晨,廷議武清伯修房子的事兒。

  工部尚書朱衡表示了強烈的反對,而且拿出了一本致仕的奏疏,表達了自己能力不行,工部沒這筆銀子,他給不了,誰能給誰來坐這個工部尚書的位置。

  “我們工部的情況,元輔你是知道的,本就沒有進項,到戶部乞討為主,這錢工部真的拿不出來啊。”朱衡那真是哭的心都有了,隆慶皇帝龍馭上賓,修陵寢的錢,到現在都是一筆糊塗賬,工部也是一拖再拖,拖不下去就致仕了事。

  去歲趁著高拱和張居正鬥法,上一任工部尚書直接溜了,也不是貪墨,是真的沒有,工部這種地方,耗子進來都得哭著出去。

  朱衡也不想得罪宮裡,太后、皇帝、司禮監大太監、內閣首輔,朱衡那真的是一個也惹不起,他不是不想給,是沒那個能力。

  工部六部之末,雖然是明公,但在朝堂上話語權極其輕微,也沒人給他送銀子,讓他張羅事兒,他的表態也不重要,是這六部之中,透明人中的透明人。

  張居正說到這個事,也是頭皮發麻,寫好了浮票說道:“待我稟明陛下再做回覆,朱公勤勉,就不要說什麼致仕之類的事兒了。”

  “朱尚書難,朝廷也難,宮裡也難,大家,都勉為其難吧。”

  而葛守禮拿出的奏疏,很有意思。

  御史言官,請旨請停每月三日召開的常朝,理由是皇帝年幼,還是不要折騰的好。

  張居正聽聞也是一樂,笑著說道:“請命開常朝面見陛下的是他們,說我張居正當國隔絕內外的是他們,現在請罷常朝的也是他們,當朝廷法度是鬧著玩嗎?”

  葛守禮拿出這本奏疏,不代表他贊同,他頗為確切的說道:“我不是很贊同,常朝乃是應有之義,君上理當見朝臣,朝臣理當見陛下,這是尊主上威福之權的大事,我們廷臣、閣臣沒有資格限制此事。”

  “還是每月召開的好。”

  以前,葛守禮天天被馮保罵,後來是陸樹聲天天被馮保罵,再後來,是萬士和被馮保皇帝罵,現在是朝臣們被皇帝罵,大家都淋過雨,為什麼要給朝臣們撐傘呢?

  感受下小皇帝的聰慧和巧思以及伶牙俐齒吧!

  “諸位以為呢?”張居正看了一圈,看到各部大臣都沒有反對意見,寫好了自己的浮票,這常朝的制度,就這麼確定了下來。

  被罵的還不了嘴的,不僅僅只是廷臣,看熱鬧,誰都喜歡,也省的下面的人,不知道輕重,胡言亂語,惹得廷臣們跟著一起丟人。

  廷議之後,張居正並沒有讓侍讀和侍講進來準備講筵,而是一臉為難的說道:“陛下,這工部實在沒有,就轉恩賜名義,由國帑出吧。”

  邊方修城牆、邊塞的錢,都是直接從戶部到地方,跟工部沒關係,京師也就每年修修補補,最大的差事也就是修個皇陵,而且這幾年修皇陵,都是勳戚督辦,工部就是個打雜的。

  國帑和內帑把修皇陵的錢給了勳戚,勳戚總領此事,工部欠了一屁股的債,問勳戚要賬,勳戚也不給,這賬越欠越多,欠的工部窮的當褲子。

  “朕也有此意。”朱翊鈞很支持張居正的決定,張誠從天子南庫月港回來,拿了二十四萬兩銀子,國帑內帑對半分,這國帑一下子有了十二萬兩銀子的額外收入。

  大明朝的歲入和歲出都是有進有出,每年都有虧空,搞得捉襟見肘。

  戶部也願意拿出來四千兩銀子,息事寧人,別為了四千兩鬧得誰都難堪。

  在弄不清楚公私,不搞清楚公私的定義之前,這個賬就是個糊塗賬,根本算不清楚,現在是混沌而肯定的現象,分不清楚的時候,再讓子彈飛一會兒,讓事情再繼續發展便是。

  講筵之後,朱翊鈞和李太后並沒有提起這件事,因為張居正又貼了浮票,算是答應了李太后的要求。

  讓戶部把四千兩銀子給了工部,工部把這四千兩按照宮裡的懿旨,送到了武清伯李偉的府上,這件事算是告一段落。

  然後立刻就出事了。

  快年底了,勳戚們各家各門都在鬧虧空,一看武清伯以修繕房子的理由,請到了國帑的錢,立刻就是蜂擁而起,有模有樣的哭窮,連修廁所都成了理由,一堆的奏疏壓到了內閣,流轉到了李太后的案前。

  張居正將所有這類的奏疏都貼了空白浮票,這件事到這個地步,他張居正就是有天大的能耐也管不了了。

  李太后看著面前的一堆奏疏,也是頭疼的厲害。

  寧安大長公主,皇帝的親姑姑,世廟嘉靖皇帝,至今唯一活在世上的女兒,和駙馬都尉李和一起上了道奏疏,要在家裡修個池子,要一萬四千兩銀子。

  給還是不給?

  皇帝的親外公能給四千兩,皇帝的親姑姑,這一萬四千兩不能給?

  “太后駕到!”一個宮婢喊了一嗓子,沉迷於讀農書的朱翊鈞從書中回過神來,站起身來,恭敬的見禮。

  “孃親,這麼晚了,怎麼過來了?”朱翊鈞明知故問,他知道因為什麼事兒。

  李太后手裡拿了幾本奏疏說道:“都是要錢的奏疏,都說這親戚是幫襯,這還沒見他們怎麼幫襯,要銀子的時候,一個比一個積極。”

  朱翊鈞把那基本奏疏翻開看了看,奏疏很多,國公、侯、駙馬都尉、伯都有上奏,他合上奏疏搖頭說道:“孃親覺得怎麼辦呢?不患寡患不均,這武清伯給了,這寧安大長公主就不能不給了,若是不給,更是傷了親親之誼。”

  “可是,就這裡這幾本奏疏,林林總總,加起來得有二十多萬銀子了。”

  “若是給,朝廷沒有,宮裡也沒有,宮裡為了七萬兩銀子,馮保、殷平等人跟外廷的人撕扯的厲害,最後還是元輔先生給小佛郎機人加稅,算是把這個窟窿給填上了。”

  李太后重重的嘆息了一聲,看著小皇帝註解的那些農書,略微無奈的搖頭說道:“皇帝以為如何辦才好?”

  朱翊鈞試探性的說道:“把給外公的錢要回來,就當無事發生,再這麼鬧下去,大臣們該看笑話了。”

  “這…”李太后沉默了片刻說道:“就按皇帝說的辦吧。”

  朱翊鈞見李太后同意了追回這筆修繕房屋的錢,才開口說道:“孩兒聽說外公家裡添了新丁,再把這筆銀子恩賞給外公便是,其他人討賞,直接可以拒了,恩賞是孃親、孩兒的賞賜,他們討賞,給不給,都是宮裡說了算。”

  繞了個圈,還是走了張居正的路數,太后恩賞,賬走內帑,錢出自國帑,即不損皇室威嚴,也不會開這種口子,貽害無窮。

  大家糊里糊塗的把這事兒辦了,戶部多了一筆大家心知肚明的虧空,上次張誠回來,給戶部分賬,可是分了十二萬兩銀子。

  有的時候,很多事,繞個圈看似麻煩,但換了個名目,就多了許多進退的空間。

  若是李太后不肯追回給武清伯的恩賞,朱翊鈞也不會說後面的折中之法,這些個討錢的奏疏,留給李太后頭疼便是,李太后肯追回,那就有折中的法子,雖然不完美,但至少不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。

  李太后思慮再三,點頭說道:“那就按皇帝說的辦吧,這些個親戚,看來是指望不上了。”

  李太后給親爹要這四千兩銀子,鬧了整整一年,最終這銀子還是由戶部出了。挺有意思的公私混淆,混亂和肯定的現象。求月票,嗷嗚!!!